其实我早就该做下自己的 2018 复盘了。
相比与之前几年我在日记里的复盘,这次我决定在这个 文件洞
的博客里复盘,主要基于两点原因:1)日记本实在太多了,而已经 30 岁的我,有时候已经做不到每天都记日记了,想想还蛮伤感的,有个随时随地可以记录的地方或许可以改变这一现状;2)以前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内心阴暗,即使在日记本里也常常无法接受自己,现在或许也长大了吧,慢慢可以和那样一个胆小、懦弱、偏执又自卑的自己和平相处了,毕竟这些年走过来,到底还是只有自己陪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然我的拖延症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这次也先开个头吧,先记录下我的大事记,争取在月底前完成我 30 岁这一年的复盘。
大事记
个人的历程
首先,一件大事就是结婚本身,还有就是我也已经 30 岁了。古人云『成家立业』,现代社会中不论再怎么重新解构这两件事的轻重缓急,总还是大体上认可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比较大的两件事,也是从原生家庭走向新家庭过程的标志事件。已经相识十一个年头的我们,都伴随对方走过了那华美,绚烂又中二,迷惘的青少年,进入步律更为平稳,却也同样精彩的壮年时期。与所有人一样,有过太多磕磕绊绊,也有过不少甜甜蜜蜜,存下了忘不掉的美好回忆,也留下过抹不平的伤痕,互相成为阵痛,蜕变,成长中绕不开,避不掉的一环。这是属于生命历程中不论怎么样,都无法否认与抹杀的部分。
家庭的融合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融合』,类似的话语虽然以前经常听到,但是真的只有自己经历的时候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再加上我本身就是一个在这方面的比较迟钝的人,无论是平时的待人接物,还是遇事时需要考虑到的方方面面,都远不如我的母亲得心应手。有时候显得过于任性,以至于家里的长辈,甚至同辈的哥哥、姐姐们也都依然把我当做一个孩子般对待。更别说现在还要兼顾另外一个大家庭了。我个人基本上还是处于边缘的游离态,甚至在工作,学习,个人安排上往往和我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同。
一方面,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长久形成的家族价值观,让我对很多事情的观点一直处在内心认同又受新社会节奏影响而时常疑惑的矛盾中;另一方面,自身刻板与循规蹈矩的生活又不断碰撞着散漫与随遇而安的心境。所以,逃避便成了一个安逸的选择,那自然就要感谢帮我堵住窟窿的人。有时,我也会在想,物质生活中的努力赚钱与家庭照顾中的心力付出,到底哪个难度更高些?逃避的是繁复本身呢,还是在逃避一件其实更难做到的事。
总之,2018 年大部分时间在这方面,我更多是一个遵循与逃避者,没有选择什么,也没有抗拒什么,将安排的权利交给更擅长的人,并接受着一切。回过头看,至少在 30 岁这个关口,那些向左走,或向右走好像对我都是一样的,自己所求甚少,那不如让大家选择更让大家高兴的道路。所以也很想感谢所有的家人,包容着如此任性的我。
这些大概在 2018 年的第四季度忽然就不一样了,虽然当时过得很惨,但是之后看我觉得还是很开心有那样的一段时光,让我认识到内心的自己,一个平时被隐藏的自己,只能说当时的我能力还是太弱了,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
个人的独立
成长的道路中最有价值,最富挑战性的关口,往往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知道与理解,再到身体力行地实施,从来都是很艰难的进化历程。作为独生子女,自己独立思考与决策的机会一向不多,反过来也就体现在看待问题比较幼稚,自律性比较差这些方面了。
过去一年,个人与生活状态上的变化,不断要求着自己更快速的成长与独立。如何处理未曾设想过的难题,如何面对从没遇到过的抉择,可能一口气憋下去,憋到死,也找不到一个人,甚至一颗树去讲述,毕竟讲了又能怎么样呢?人必先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方才可以在能够影响的事情上全力以赴。
一个人应该只有自己先照顾好了自己,才能去照顾别人,而不是奢求他人对自己的迁就。去年一年在一贯以经济为中心的独立之上,我开始更关注自我精神上的独立,希望完全能够靠自己来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与疑虑,有时可能做的也有些过了。这里就得感谢下支付宝的朋友圈,在微信之外提供了一个形式上的宣泄与记录渠道。讲出来,讲给自己听,也是好的。(哈哈哈,绝对不是蚂蚁金服的广告,此条替换 5毛/字)
对共和国交通事业的伟大贡献
从小到大,感觉我一路见证了共和国交通事业的大发展,而且还贡献了不少。小的时候,父亲就在北京读博士,之后又在那工作了些年。每年的暑假母亲都会带着我去北京,北京————这座共和国的首都,那时房价还很低————在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绿皮车与宽宽的站台。朱自清先生有父亲买给他的橘子,我也是先对在月台上买了饮料递给我的父亲耍了脾气,后才看到「背影」这篇名篇。
上大学到工作后,越发回家回得勤了。人长大了家里的事情好像也变多了,经常需要回去,反而更体察到父母当年的不易,到如今,每次我走出家门口,阖上门的瞬间,母亲还是会抹眼泪。
下一个十年
从 20 岁到 30 岁,从离开家乡上大学到工作多年,不可否认,我已走过了通常意义的年轻阶段,是那样一个混沌,爆裂,迷惘,又充满活力,激情与不可一世的阶段。是一个自我生长过程中不断碰壁,又打碎自我或冲破障碍的阶段。
人其实并不怕吃到不努力的苦,也不怕吃努力的苦,人其实最怕的是无聊,无漫无目的,是无意义。下一个十年,我想做一些能够让自己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正来过的事情。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年岁到了就自然而然的选择,相反是生命中出现了新的明媚与灿烂,你会发现生活本可以更美好,你愿意为了那样的存在哪怕牺牲与承担的更多,所以纵然 2018 年有那么多的不快,纠结,我依然很感恩这一年,感恩这一年的所有相逢。
- 诗酒趁年华
租赁的一年,从安居到租赁平台
从 2017 年的 6、7 月份到 2019 年年后的 3 月,其实从平台策略来做租赁业务其实已经快两年了。期间经历眷鸟,安居,再到租赁平台,直到今年初合并回人店主业务线。这段时光中从初期的业务调研,基础代码开发,再到业务发展后的梯队搭建,需求评审,架构设计与线上事故处理,以及后续的资源协调,中心问题讨论,战略方向研讨等,或多或少我都直接参与其中。
取得过奋斗后的成绩,也有过无意义的挣扎,还有更多的是新业务初学者的茫然与未完待续的怅然。就以目前来看,租赁事业部的这段工作经历,是我犯错误最多的一段经历,自然也是我提高与成长最快的一段时光。我也相信,再过十年,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汲取的养分存在。那么借此机会,从我个人的视角,复盘一下这近两年的工作吧。
重拾我的学生时代对工作的向往
受从小集体主义的教育,学生时代的我还是一直很向往「螺丝钉」式的工作场景的,心底里一直觉得一个集体整齐划一的向一个目标前进,如臂使指那样是一种精神力与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人克服自身劣根性,走向更高尚道德殿堂的必经之路。
当然,作为经历中国后改革时代各种经济与信息巨变的我们,思维中也不断进行着红蓝对抗。最明显的一条线就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拷问。在新中国之前的经济社会活动中,人们大多是将个人的生活轨迹和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更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中或主动投身其中,或者被裹挟着随波逐流。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孩提时代的理想多是「科学家」、「医生」、「军人」这些更具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岗位,而随着外部思想与互联网化草莽时代的无官宣占领制高点的十年「公知时代」洗礼,我们大多也渐渐接受了人为更通俗意义上的商业上成功而奋斗,这其实不就是「美国梦」换了个壳子吗。
说实话,我其实很不喜欢这种生活,让我总是想起「前进 达瓦里希」里的一段台词:
- 母亲背叛了我们,他们都背叛了我们。
有时候,做什么,在哪里做,对我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做的结果如何,我在其中到底有没有作用与价值。链家网的生意到底是在赚什么的钱,住的领域是否因为链家网的存在而变得更有品质有尊严,还是变得更急功近利,我们的存在到底是要改造中介还是要干掉中介。这些问题不止一次问过我的上级,我的同事与我自己。
至少在 2017 年 6 月那个下午,Leader 找到我,在福道大厦楼下详谈的那一整个下午,我是觉得接下来的这件事,是在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想去改变一个传统的住房租赁行业的,那天的阳光也是金灿灿的。
回顾我的 2015-2017 年在链家网的日子
来到租赁之前,我在链家网内部已经切换过好几个方向了,从最开始的数据流与搜索提示模块,到逐步负责线上房源排序与经纪人的展位分数计算规则,再到后续的用户画像、房源推荐与数据驱动优化。优势很明显,很多重点业务模块都或多或少由我负责,有完整的数据闭环优化场景,做得东西自己也很感兴趣,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也正是要开始大火的时期;劣势呢,也不是没有,首先就是在产业互联网的组织结构下,真正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另外,众多线下的业务知识沉淀到线上产品时,我只是知道了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纵然画像的数据量在增长,推荐的点击率在提高,到底带来了多少收入,给经纪人行业的收益何在,是业务同事与我自己都不断再拷问内心的。 现在回头来看我这段时间的成长,我觉得最大的进步有以下两点:
1)完成了从接受型工作方式向主动探索型工作方式的转变
做房源排序也好,做 das-400 改造也罢,这个时候的我无所谓项目是什么,只是明确需求,达到需求即可。每天从编写代码的过程中,熟练基本功,避免提测 bug,学习线上故障的排查与解决。再从个人省时省力的角度,不断思考着怎么让上线更自动化,怎么让预警更提前,怎么让下一次需求改动时自己可以少改几行代码。
后来从做推荐与用户画像开始考虑怎么从产品达成目的的角度上思考,代码则成为了实现的手段;再到做一些数据优化的事情,开始关注一件事的成本与收益,对公司业务真正的价值,以及如何持续迭代它,而不是以上线为目的。在这个时间段中,我大概有两个比较严重的困惑期。1)在 2015 年下半年时,我的 leader 让我开始调研用户数据相关,打算做一款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落地产品时,我其实是不太能理解的。首先,每天的日常迭代确实已经很满负荷,当时我一个人要负责链家网外网全部业务下房源的排序逻辑,小区的排序逻辑,经纪人最看重的各类型商机展位逻辑(如二手房钻石/黄金展位,小区优秀经纪人展位,专家展位等)。每天疲于奔命,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产品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开展探索;2)在 2016 年上半年,我开始带领一个小方向推进数据指标优化时,很多工作原本只需要关注自身,现在还有分一部分精力在团队甚至跨团队上,很多问题的达成也不完全依赖于技术方案,还有很多中国特色在里面。
跨过这两个困惑期的成长给我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我开始从一个菜鸟变成一名真正的工程师。
2)调整了结合业务与技术,宏观视野与技术细节的纠结心态
链家网,的确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互联网,首先它的数据量就不够大,其次众多的业务节点与决策路径都在线下完成,可以说互联网在房产领域那个时候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时候技术的影响力还不如业务上一个行政命令。但我们终究不是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的,相比改变业务本身,互联网也是手段而已。想明白了这点,再之后的工作中,我便更加关注实际的价值。
同时,团队的发展让我不能再掌握每一处的技术细节,对于工程师来说刚开始的确有很多不习惯与担忧。是的,担忧,有一种不安全感。这是一种源于事务脱离掌握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块的抗争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只是目前我已经学会如何更合理地分配精力,同时把后背交给那些值得信赖的同事。
六月如火
租赁事业部是 2017 年 6 月份成立的,那样的日子里每一个来到新组织的成员都充满了期待,每天的调研与讨论不但没有消磨大家的意志,反而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投身其中,主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此密集与群体性的积极行为,说真的这也是我见过的唯一的一次。
从安居到租赁平台
国家出台的「租售同权」政策开始快速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我们的金主爸爸腾讯也需要在深圳与政府合作相关的落地项目,当然竞标的不止它一家。我们团队被紧急赋予这项任务,也带有了展现自身技术能力争取更大的合作意向的目的。那是众多的封闭熬夜的日子构成的,一件件的 list 被画上对号,众多团队都被调动了起来,仅封闭开发的会议室就使用了三四个。
好在虽然赶工,质量还是过硬的,那可以说是租赁事业部漂亮的一战,自那之后转向平台模式,众多的方向同时开展,业务的不熟悉与战略的调整,都导致大家长期处于补窟窿的状态,像那种目标明确全力以赴的日子,的确反而更令人怀念了。
现在想起来,有点出道即巅峰的味道。。。安居项目也获得了当年的 「CEO 特别奖」。
之后租赁平台虽然数据一路上涨,从房源量,商机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迟迟没有确定的商业模式,在链家网转向贝壳平台,以及外部融资环境变差的双重压力下,终于于 2019 年初重新调整收缩,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从租赁事业部的数据策略部,转入了基础平台中心的新技术研发部。
我看租赁业务得失
最近在看一篇文章讲阿里大文娱的浮沉,其中说到收购优酷后,时任优酷的优酷董事长古永锵,和高管们一起封闭三天,决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几十号人围在屋子里,每人要提出若干公司发展重点,最后大家一起票选公司未来的重点方向。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次决定命运的会议上,「会员业务」轻易地被大家投票投了出去。
这个结果让一些高管生疑。但一位在场的优酷土豆人士说,老板自信地认为做会员会影响广告业务,于是大家就顺着老板的意思投。全公司有大几千人在做广告业务,优酷会员在行业里率先突破100万的时候,整个会员团队只有二十来个人。
很多时候只是带头大哥的一念之差,就决定了业务的生死。 一位阿里大文娱的前中层说。
或许强如阿里,也有做不成的事啊。
在链家网转向贝壳的平台的关键时期,租赁的业务无疑是具备先发优势的。一方面在内部起步较早,集合了当时众多业务团队的优秀人才,内耗少,加班多,又有 CTO 亲自带队和安居项目在公司内的加持,很早就业内形成了声势;然而另一方面,关于平台租赁与链家自己的业务,乃至于自如的关系到底如何界定,对于外部的加盟商我们到底能开放到如何程度,面对 58 系的站队情况,应对策略又是如何,这些众多问题不是没有思考,没有回答,反而有时候让人不禁反思是不是想得太多了,反而错过了许多。
在诸如 Saas 的切入策略,商业模式的选择,品控与流量的取舍上,始终没有一个决定性的战略决心,导致一线工作者经常面临朝令夕改的境地,研发团队自中层向下长期茫然跟着业务变更,重复建设与反复推翻不但消耗着大家的意志力。客观来讲,当时的研发团队战斗力是很强的,不过这种是在战术的勤奋上,当战略目标不契合的条件下,反而成了反向助力,跑得越快,错得越多。
事后部门的几个负责人与骨干也经常聚在一起复盘,我们问自己最多的就是:到底哪一件事做错了?到底哪些事当时做了,结果会变化呢。
很可惜,历史不但不容假设,甚至好像也没有旁观者清的事后效应。我们好像没有做错一件事,又好像每一件都错了,这才是最令人无法释怀的地方吧。
当然,我们所处的位置看到的肯定不是整个租赁平台发展的全貌,就仅仅我个人的视角来看,我认为有这么三个关键节点:
-
刚成立的半年的时候,是内外部环境最顺利的时候,应该步子更大一点,决策团队更独立些,减少之后组织内不同领导班子的互相影响;
-
04.23 发布会之后,应该进一步整合行业与公司内资源,重视原租赁体系内的诉求,逐渐建立自己真正的业务基本盘;
-
在最后的半年奔跑中,与其多个业务方向同时出击,消耗了原本处于产出极限的产研团队,不如最后选定一个重点,赌一把;
当然这三个节点也是互相影响的,产生的问题永远是越早解决约容易,到最后也只能是「病急乱投医」了。
严小言与数据策略部
数据策略部是我在租赁平台带的一个专注于数据与算法的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当时租赁业务上的品质把控,商家信用分,推荐与画像,与商业化策略等领域。也是我个人情感最割舍不下的一个团队,从头到尾投入其中,从一两个人慢慢搭建,一点点扩展业务。
在架构调整时,很多同学都表达了希望跟着团队走,当时也有一些机会可以完整进入一些新的业务领域,但最后种种原因,考量还是希望选择给每位同学都找到合适的位子。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心酸的,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对大家很抱歉。能力弱小本身对于我就应该是原罪,尽不尽全力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本来这段我是想总结下我从一个只负责过算法团队的角色,转变成算法与数据工程全流程负责人的感悟和收获,重点讲讲负责人的心态调整,向上管理,面对海量业务的优先性选择这些问题。不过写着写着,我倒觉得这些不是我在数策团队的最大收获。
我最大的收获是这批可爱的同学,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爱好,我们共同工作,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这是非常美妙的一段工作经历。我不敢说我是一个合格的部门负责人,但是我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着。
想到疲倦的人间 不再少年 好不容易又一年 渴望的你竟没有再出现 假如成功就在目前 为何还有不敢实践的诺言
折腾的生命不止
我希望我的一生是不断与我自己战斗的一生,而不是与他人战斗的一生。 尤其不是和自己珍视的人战斗。
手术后的生活斗争
阑尾炎手术后我的恢复好像不是很理想,估计也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心思太重容易焦虑,经常不规律。一到着急或者晚睡的时候,伤口的地方依然会隐隐作疼。如果遇上情绪较大波动的时候,也有过两次疼到蹲在地上起不来的情况。怎么说呢,我还是希望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的,也需要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爱自己,更重要的是爱世界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都是很不满意的,甚至有些地方非常不愿意接受自己。2018 年我认识一些有趣的人,经历了一些很难过的事。其中有一个人对我影响很大,好似一颗灿烂的太阳,时时刻刻都可以照耀着我,在很多非常低谷的时候,都是从中又获取了新的力量。让我有时也稍微喜爱了自己一点。而且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会丧失语言能力,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有的人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一直以来我自己内心都很少有真正想去做的事,正是因为 2018 年的期遇,我开始有了些这样的想法:
-
想去看看德国的柏林墙,最好能买一块砖带回来。
-
想学跳伞(希望我的伤口不要有影响),为将来真的有机会去火星的话做准备。
-
想好好练字,希望抄一些诗句的时候更好看些。
-
想可以手工做些东西,现在想的是每一年都很正式的画一幅画。
2018 年很难,但是遇到你们,我很开心。